2019年11月14日,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汪集暘院士出席“2019 第六屆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製和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”上暢談了地熱能在我國能源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,受到與會人員的關注和好評。
煤控研究項目預計,中國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和一次能源占比將分別達到38.6億噸和55.3%,能夠實現“十三五”能源規劃中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41億噸和占比58%的強製性目標, 但實現煤控研究項目提出的35億噸和占比55%的煤控目標還有較大差距。
汪集暘院士在會上表示,他非常認可杜祥琬院士的觀點——“目前,非化石能源(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)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達22%,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達14.3%。在能源結構中,這是正在穩定、快速增長的一塊” 。而在非化石能源中地熱能在未來發展前景廣闊。
汪集暘院士表示,我國地熱資源量巨大,地熱能資源利用效率高,地熱發電平均利用效率達73%,為太陽光伏發電的5.4倍,風力發電的3.6倍。同時地熱在調整能源結構中貢獻突出。按照《能源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從2015年的12%提高到2020年的15%,增長3個百分點。根據《地熱能開發利用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地熱能占比將從2015年的0.47%提高到2020年1.46%,提高約1個百分點。也就是說“十三五”非化石能源3個百分點增幅中,地熱 “三分天下有其一”,在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中的貢獻突出。
當前,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增長階段,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改善,能源轉型與布局調整正處在曆史關鍵的轉折期。201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.2%,麵對經濟下行的壓力,我國未來應加強培育新一代節能減排技術、信息數字技術、生物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,大力推動風電、光伏、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。
汪集暘院士認為,大力發展“地熱+”,是未來新能源的發展方向。地熱能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補綜合利用,實現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,稱為“地熱+”。“天”(太陽能)“地”(地熱能)合一,“動”(風能)“靜”(地熱能)結合,加速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。
汪集暘院士在會上還闡述了“地球充電/熱寶”,這是以地球介質為載體的“地熱+”多能互補儲供能係統。該係統可將各種形式的能量儲存於地下並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,是地熱開發利用的一種新途徑。據估算,儲存於地球內部的熱量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.7億倍,其中,可利用量相當於4948萬億噸標準煤,按目前世界年消耗190億噸標準煤計算,能滿足人類數十萬年的能源需求。
在院士圓桌對話上,杜祥琬、汪集暘等院士分別從能源結構轉變、應對氣候變化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麵對推動中國能源轉型,以及如何實現 “十三五”煤控目標等議題進行了探討。汪集暘同與會嘉賓一致認為,對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應該重新認識,在化石能源“富煤、缺油、少氣”的同時,我國擁有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,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,應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係,這對於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、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、戰略性的意義。(文/代海雷)
責編:dhl